【學習進行時】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流,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河南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一向牽掛。新華社《學習進行時》發布文章,一路清楚總書記和河南的故事。
河南是經濟年夜省、生齒年夜省、糧食年夜省、文明年夜省,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占有主要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河南的發展,黨的十八年夜以來,屢次赴河南考核調研,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盼望河南“在中部地區突起中奮勇爭先,譜寫新時代華夏加倍出彩的絢麗篇章”。
是貢獻,也是奉獻
河南是產糧年夜省。“要扛穩糧食平安這個重擔。”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殷殷。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觀察小麥長勢。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考核,看到小麥長勢喜人,他說:“我們都是種莊稼出生,小麥長勢這么好,我和你們一樣欣喜。用老鄉的話說,本年的饃能吃上了。”
佇立田間,總書記說,河南糧食播種面積在全國是第二,小麥是第一,占全國小麥面積1/4,把河南糧食、小麥抓在手里,全國糧食豐收就有了基礎。這是河南的貢獻、對國家糧食平安的貢獻,也是奉獻。國家要進一個步驟加年夜對農業年夜省的支撐。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赴河南,又一次強調糧食平安。在前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位于南陽市淅川縣的陶岔渠首樞紐時,總書記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觀察小麥長勢。他強調,保證糧食平安必須把種子緊緊攥在本身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養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證中國糧食平安。
這些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超1300億斤,用不到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近10%的糧食,此中,小麥產量不僅保證了本身1億人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原糧及制製品600億斤以上,是全國糧食平安的“壓艙石”。
把握科技創新最靈魂、最最基礎的東西
河南地處華夏,不僅糧食產量年夜,並且工業基礎雄厚。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鐵工程裝備集團無限公司考核。
該公司重要從事地道裝備研討開發、設計制造和技術服務等業務,先后包養網比擬承擔了多項國家科研項目,衝破了盾構機系統集成技術壁壘。
2022年11月23日,工人在中鐵裝備集團車間內運輸掘進機零部件。新華社發
“出口了幾多臺?”“有競爭力嗎?”習近平總書記仔細觀察一臺85米長的地道掘進機,邊走邊問。聽說一人就能操控機器,他進進把持室觀看。
車間里,職工們圍攏過來。總書記說,現在進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需求裝備制造業支撐,掘進機正逢其時。掘進機是工程“穿山甲”,你們自立創新做得很好,把握了這個技術,工程效力和平安獲得極年夜晉陞,你們的事業很有興趣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是裝備制造業年夜國,但同發達國家比還有差距,實現中國夢,裝備制造業這個基礎必須打牢。裝備制造業的焦點是技術創新,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焦點還是技術創新,不把握科技創新最靈魂包養網、最最基礎的東西,就把握不了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命運。
近年來,河南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改革升級。本年一季度,河南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添值分別增長14.1%、10.6%。
為更好建設中華平易近族現代文明供給借鑒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省安陽市,考核位于安陽市東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早期國都遺址,也是我國考古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揭穿面積最年夜的現代國都遺址。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陽市殷墟博物館考核。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殷墟我包養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懂得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平易近族現代文明供給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步進殷墟博物館,仔細觀摩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隨后,他來到車馬坑展廳,觀察商代畜力車實物標本和途徑遺跡。
在殷墟出土的豐富文物中,甲骨文無疑是分量最重的一類。出土的十六萬余半晌辭甲骨,單字數量逾四千字,內容觸及商朝政治與生涯的各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留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中國的漢文字很是了不得,中華平易近族的構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
考核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感歎地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年夜的平易近族,這個平易近族還會偉年夜下往的。”
焦裕祿同道的抽像一向在我心中
河南蘭考因焦裕祿聞名于世。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一向非常崇拜,視為人生榜樣。
2009年4月,時任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就來過蘭考,將焦裕祿精力歸納綜合為“親平易近愛平易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黨的十八年夜后,習近平總書記將蘭考作為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導實踐活動聯系點。他說:“我之所以選擇蘭考作為聯系點,一個主要考慮就是因為蘭考是焦裕祿同道任務和生涯過的處所,是焦裕祿精力的發源地。我盼望通過學習焦裕祿精力,為推進黨和國民事業發展、實現中華平易近族偉年夜復興的中國夢供給強年夜正能量。”
2014年3月和5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到蘭考,先后參加蘭考縣委常委擴年夜會議、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導實踐活動專題平易近主生涯會,強調鼎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力。
這是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同道紀念館內拍攝的焦裕祿曾用過的藤椅(2014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習近平總書記同大師回憶起多年前學習焦裕祿事跡的情形:“1966年2月7日,《國民日報》登載了穆青同等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屢次泣不成聲。特別是念到焦裕祿同道肝癌早期仍堅持任務,用一根棍子頂著肝部,藤椅右邊被頂出一個年夜洞穴時,我遭到深深震動……”
“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力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導下成長的。我后來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年夜學、參軍進伍,還是做領導任務,焦裕祿同道的抽像一向在我心中。”說到動情處,習近平總書記還吟誦了本身填寫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蒼生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焦裕祿精力和井岡山精力、延安精力一樣,體現了共產黨人精力和黨的主旨,要鼎力弘揚。只需我們搞中國特點社會主包養網義,只需我們還是共產黨,這種精力就要傳遞下往。
策劃:儲學軍
統籌:車玉明 李志暉
執行:萬方 王子暉 華明 李曉云
主筆:潘子荻 劉淼
新華網制作
新華社第一任務室出品
發佈留言